
这一连串快速衔接的表态,意味着俄罗斯终于放下以往的顾虑,向中国送出了一份意义重大的“战略礼物”,它帮助我们破解航空领域中被长期“卡脖子”的难题。大家知道,我们的C929是一款最大起飞重量达到245吨的宽体客机,它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,远远高于C919。而在目前全球范围内,30吨级以上的大推力发动机市场,基本被美国通用电气(GE)、法国赛峰和英国罗罗这些公司垄断。
而俄罗斯正在研发的PD-35发动机,是该国有史以来推力最大的航空发动机。它不仅完全适配C929,技术成熟度也更具有保障。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公司已经对外宣布,这款发动机预计将在2027年取得型号证书。这对于正在努力攻克宽体客机技术的中国来说,真的是雪中送炭。

中国大飞机的“心脏问题”,也就是航空发动机,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、却仍然存在短板的领域。已经投入商业运营的C919客机,目前使用的仍然是美法合资的LEAP-1C发动机。而C929所需的大推力发动机,早在特朗普政府时期,就被美方当作对华技术施压的筹码。他们多次以“断供”相威胁,严格控制相关技术的出口许可。美国就是想通过垄断核心动力技术,把中国航空产业限制在“组装代工”的层面。
但现在,俄罗斯的主动出手,让美国的这个计划落空了。曼图罗夫说得非常明确:俄方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发动机,还包括MC-21客机所用的复合材料机翼等全套核心零部件。值得一提的是,俄罗斯是全球极少数能够独立制造所有门类飞机零部件的国家。更关键的是,PD-35发动机的研发已投入超过28亿美元,技术积累非常深厚。它的衍生型号PD-26推力达到26吨,适配性能更加灵活。

这意味着,中国航空业真正迎来了“双保险”:我们自主研制的CJ-2000发动机正在稳步推进,而俄罗斯的PD系列也给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备选方案。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对中国施压的策略,在中俄的合作面前,正在快速失效。
俄罗斯选择在这个时候主动向中国递出橄榄枝,其实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俄罗斯航空业失去了欧美市场。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民航市场,既是俄罗斯技术转化的最佳平台,也是资金回笼的关键渠道。向中国提供发动机,既帮助俄收回成本,又绑定中国这一增长极,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战略投资。

而这种互补性合作,恰恰是特朗普最不愿见到的。他此前还宣称“中国更需要美国技术”,试图维持美国科技霸权。但现实是,中国早已推行“双轨策略”:一方面与西方国家保持经贸沟通,另一方面不断深化与俄罗斯在高端制造上的协作。随着中国对美国发动机依赖下降,美方的“技术牌”正变成废牌。据特朗普团队评估,一旦中俄在发动机领域深度合作,美国每年可能损失超百亿美元市场份额。

不过我们也要明确一点:俄罗斯的发动机对中国来说是重要的“助力”,而绝不是终点。中国始终没有放弃自主研发,比如CJ-1000A已经进入测试阶段,目标就是替代C919目前的进口发动机;CJ-2000则瞄准30吨级推力,专为C929提供动力核心。引进俄罗斯PD系列发动机,本质上是在为我们的自主研发争取更多时间、降低整体风险。
正如当年中国引进俄罗斯RD-93发动机用于“枭龙”战机,最终催生了国产涡扇-13发动机一样,这一次合作,仍然是中国航空走向自主化的一块重要垫脚石。特朗普真正害怕的,并不是中国借助外部力量,而是中国能够通过国际合作,更快地实现“自主可控”。当有一天CJ-2000发动机真正翱翔在蓝天时,那才意味着技术封锁被彻底打破。

从普京亲自督战,到曼图罗夫坦诚交底,俄罗斯的态度转变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关键支持。而中国的自主研发之路,也从来没有停歇。特朗普最害怕的“技术封锁失效”,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。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