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理财

29岁女创始人要“设计婴儿”,中外科学界“紧急劝退”:别乱搞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天河马新闻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(来源:网易科技报道)

七年前,贺建奎因“设计婴儿”锒铛入狱,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“红线”。七年后,一位自称“生物技术芭比”的29岁华裔女企业家,正试图高调闯入这片“禁区”。

29岁女创始人要“设计婴儿”,中外科学界“紧急劝退”:别乱搞

她叫凯茜·蒂(Cathy Tie),18岁辍学创业。如今,她将自己的新公司命名为“曼哈顿基因组”,毫不掩饰地将其与制造原子弹的“曼哈顿计划”对标,目标直指——编辑人类胚胎,预防遗传病

几乎在同一时间,另一家美国公司 “预防”(Preventive)也宣布入局。资本的狂热与企业家的雄心,正猛烈冲击着科学界在贺建奎事件后建立起的脆弱伦理防线。一场关于技术、伦理与人类未来的激烈博弈,已再次拉开序幕。

贺建奎的阴影与基因编辑的“曙光”

为什么“编辑人类胚胎”这个词,至今仍让科学界谈虎色变?这一切都绕不开一个名字——贺建奎

2018年,这位中国生物物理学家宣布,他使用CRISPR“基因剪刀”技术,编辑了一对双胞胎女婴的胚胎,旨在让她们天然抵抗艾滋病。这一行为被全球科学界普遍谴责为鲁莽和不负责任,他随后因“非法行医罪”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。 他的实验,给整个领域蒙上了长长的阴影。

29岁女创始人要“设计婴儿”,中外科学界“紧急劝退”:别乱搞

(值得一提的是,凯茜·蒂与贺建奎在今年早些时候曾有过恋爱婚姻关系,但凯茜·蒂明确表示两人已分道扬镳,且贺建奎未参与“曼哈顿基因组”的任何事务。)

自那以后,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大多呼吁暂停这种可遗传的基因编辑(即改变会遗传给后代的基因),许多国家都对此严格限制。

但故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

当胚胎编辑深陷伦理泥潭时,针对已出生人群的“非遗传性”基因编辑疗法却在高歌猛进。 2023年,全球首款基于CRISPR技术的基因疗法获批上市,用于治疗某些遗传性血液疾病。

其原理是,科学家们从患者体内取出造血干细胞,在实验室里进行“基因修理”,然后再输回患者体内。这种方法只影响患者本人,不会遗传给下一代,因此在伦理和安全性上更容易被接受。

技术已迭代,但安全门槛“极极极极高”

那么,编辑胚胎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,让科学家们如此担忧?

用一个比喻来说:编辑成体细胞,就像只更换一个坏掉的轮胎;而编辑胚胎,则像是在汽车的设计图纸上进行修改,其影响将代代相传。

中国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家黄军就教授(他曾在2015年率先进行了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基础研究,但未让胚胎发育成婴儿)解释道:“在胚胎里,基因编辑工具的行为可能和在我们成人体内完全不同。”任何意料之外的、“脱靶”的基因错误,都可能随着胚胎发育扩散到婴儿的每一个细胞,导致灾难性的、无法预见的后果。

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化学家亚历克西斯·科莫尔(Alexis Komor)连用了四个“非常”来强调:“安全门槛非常,非常,非常,非常高。我们绝对还没达到那个水平。”

科莫尔还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:真正需要这项技术的人可能极少。因为目前,许多有遗传病风险的父母,已经可以通过“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”(PGD)技术,在试管婴儿阶段筛选出健康的胚胎。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,比如父母双方都携带相同的致命基因突变时,才可能需要对胚胎进行“修复”。

但凯茜·蒂和她的支持者们认为,技术已经今非昔比。

他们指出,贺建奎使用的是初代CRISPR技术,像一把“钝剪刀”,容易引发染色体混乱。而现在,“碱基编辑”和“引导编辑”等新技术,更像一支“基因铅笔”,能精确改写DNA上的单个“字母”,而无需切断整条链条,理论上更安全。

然而,科学家们对此仍持保留态度。科莫尔博士回应说,对于这些新技术的非预期影响,我们所知甚少。中国科学家黄军就教授也明确表示,这项技术“有前景,但尚未准备好进入临床”。

伦理的“无人区”,谁来立法?

除了技术风险,更深层次的争议在于伦理。

黄军就教授认为,“曼哈顿基因组”的成立时机“不合适”,因为相关的伦理、社会共识和法律框架也尚未成熟。

但凯茜·蒂反驳道,如果大家都不去负责任地推动,这些框架永远也不会成熟。“那样将无法取得任何进展,”她说。

这场争论也撕裂着科学界。一些顶尖科学家,如因在发现CRISPR-Cas9基因编辑技术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闻名的詹妮弗·杜德纳(Jennifer Doudna),一直对可遗传基因编辑深感忧虑,强调其需要“比典型研究更严格的审查”。但她也承认:“如果这种方法被证明安全,它可能将遗传病从慢性管理转向预防,这是医学的根本性改变。

私营企业的介入,某种程度上也是被政策“倒逼”出来的。由于美国等地的政府基金不能资助胚胎编辑研究,学术机构的进展缓慢。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生殖内分泌学家保拉·阿马托博士(Paula Amato)指出:“这为私营行业提供了参与的机会。”她预言:“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更多公司冒出来,我反而会感到惊讶。”

“设计婴儿”还是“治疗疾病”?公众的摇摆

这场科技竞赛的背后,是巨大的资本推动。“预防”公司已宣称筹集了近3000万美元。凯茜·蒂未透露“曼哈顿基因组”的幕后金主,则乐于引用民调来证明其合法性。例如,2018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,72%的美国民众支持为治疗严重疾病而编辑未出生婴儿的基因。

然而,民意是复杂的。同一项调查中,65%的人也认为,直接用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测试是“做得太过了”。

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生物伦理学家凯利·奥蒙德(Kelly Ormond)补充道,当问题从“治疗疾病”变成“增强能力”(比如提高智商)时,公众的支持率就会骤降。

凯茜·蒂坚决否认公司有任何增强人类能力的计划。但许多科学家担心,一旦技术大门打开,就很难阻止它滑向那个方向。

科莫尔博士坦言,“目前我们还无法进行复杂增强,因为我们对遗传学原理了解得还不够。但这只是时间问题。我们最终会弄明白的。

结语: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类

“生物技术芭比”凯茜·蒂和她的同行们,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。他们手持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,眼中看到的是一个没有遗传病的未来。而在他们的对面,许多科学家则高举着“谨慎”与“伦理”的警示牌,提醒着大家贺建奎的教训犹在眼前,技术的风险远未明晰。

这是一场速度与安全的赛跑,是企业家精神与科学保守主义的碰撞,也是人类试图重新定义自身命运的开始。编辑胚胎,究竟是打开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,还是一个无法关闭的潘多拉魔盒?这个问题,没有简单的答案,但它的答案,将由我们所有人共同书写。(刘春)

天河马新闻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zsj6.cn/49872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